托马斯·杨 英国物理学家 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托马斯.杨 英国 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年-1829年 )英国物理学家,光的波动说的奠基人之一。他在物理学领域领袖群英、名享世界,提出了光的波动理论、潮汐理论,著有《自然哲学与机械工艺课程》、《自然哲学讲义》等作品。
生平简介
1773年6月13日,托马斯·杨出生于英国萨默塞特郡米尔弗顿一个富裕的贵格会教徒家庭,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天才禀赋自幼年起就大张旗鼓地显露开来,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童。
杨2岁时学会阅读;4岁能将英文佳作和拉丁文诗歌背得滚瓜烂熟;9岁,他开始动手制作一些物理仪器;几年后,他学会微积分和制作显微镜与望远镜;14岁之前,他已经掌握10多门语言;21岁成为皇家学会会员;23岁取得了医学博士学位;26岁,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这是杨在理论研究领域初次展露才华。
他精力旺盛的一生于1829年结束,终年56岁。就在他去世前还在编写一本埃及字典。
主要贡献
杨氏双缝实验
托马斯·杨在物理学上作出的最大贡献是关于光学,特别是光的波动性质的研究。1801年他进行了著名的杨氏双缝实验,发现了光的干涉性质,证明光以波动形式存在,而不是牛顿所想象的光颗粒(Corpuscles),该实验被评为“物理最美实验”之一。二十世纪初物理学家将杨的双缝实验结果和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结合起来,提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后来又被德布罗意利用量子力学引申到所有粒子上。
杨氏模量
杨氏模量是材料力学中的名词,用来测量一个物体的弹性。杨在1807年将“材料的弹性模量”定义为“同一材枓的一个柱体在其底部产生的压力与引起某一压缩度的重量之比等于该材料长度与长度缩短量之比”。如果把这里的柱体理解为单位底面积柱体的重量,则这个定义就是现在通用的杨氏弹性模量。杨认识到剪切是一种弹性变形,称之为横推量(detrusion),并注意到材料对剪切的抗力不同于材料对拉伸或压缩的抗力,但他没有引进不同的刚度模量来表示材料对剪切的抵抗。杨氏模量的引入曾被英国力学家A.E.H.乐甫誉为科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
杨是分析弹性体冲击效应的先驱,他指出杆受轴向冲击力以及梁受横向冲击力时可从能量进行分析而得出定量的结果。
他对材料的扭转、偏心拉压等问题也有研究。
在工程方面,他提出船舶制造中分析般壳强度的方法。
作为一个医生,杨研究过血液的流动,第一个用力学方法导得脉搏波的传播速度公式。
物理热词
问答
Latest
© 2019-现在 简易物理,让物理教学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