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干涉
光的干涉现象是波动独有的特征,如果光真的是一种波,就必然会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
1801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1773—1829)在实验室里成功地观察到了光的干涉。
两列或几列光波在空间相遇时相互叠加,在某些区域始终加强,在另一些区域则始终削弱,形成稳定的强弱分布的现象,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
光的干涉原理
光的干涉原理就是波的干涉原理,因为光也是波,是电磁波。
在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中,我们提到了波的干涉:满足一定条件的两列相干波相遇叠加,在叠加区域某些点的振动始终加强,某些点的振动始终减弱,即在干涉区域内振动强度有稳定的空间分布。
只有两列光波的频率相同,相位差恒定,振动方向一致的相干光源,才能产生光的干涉。由两个普通独立光源发出的光,不可能具有相同的频率,更不可能存在固定的相差,因此,不能产生干涉现象。
双缝干涉示意图
光的干涉相关实验: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
1807年,托马斯·杨总结出版了他的《自然哲学讲义》,里面综合整理了他在光学方面的工作,并在里面第一次描述了双缝实验。
光的干涉案例:牛顿环
牛顿环,又称“牛顿圈”。在光学上,牛顿环是一个薄膜干涉现象。光的一种干涉图样,是一些明暗相间的同心圆环。
实验装置示意图,如下。
物理热词
问答
Latest
© 2019-现在 简易物理,让物理教学更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