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原子模型
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1885-1962),在卢瑟福模型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电子在核外的量子化轨道,解决了原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描绘出了完整而令人信服的原子结构学说。
玻尔的原子理论给出这样的原子图像:
1.电子在一些特定的可能轨道上绕核作圆周运动,离核愈远能量愈高;
2.可能的轨道由电子的角动量必须是 $h/2\pi$的整数倍决定;
3.当电子在这些可能的轨道上运动时原子不发射也不吸收能量,只有当电子从一个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时原子才发射或吸收能量,而且发射或吸收的辐射是单频的,辐射的频率和能量之间关系由 $E=hv$给出。h为普朗克常数。$h=6.626 \times 10^{-34}J \cdot s$
玻尔的理论成功地说明了原子的稳定性和氢原子光谱线规律。
玻尔的理论大大扩展了量子论的影响,加速了量子论的发展。1915年,德国物理学家索末菲(Arnold Sommerfeld,1868-1951)把玻尔的原子理论推广到包括椭圆轨道,并考虑了电子的质量随其速度而变化的狭义相对论效应,导出光谱的精细结构同实验相符。
实验验证
1897年,美国天文学家皮克林在恒星弧矢增二十二的光谱中发现了一组独特的线系,称为皮克林线系。皮克林线系中有一些谱线靠近巴耳末线系,但又不完全重合,另外有一些谱线位于巴耳末线系两临近谱线之间。起初皮克林线系被认为是氢的谱线,然而玻尔提出皮克林线系是类氢离子He+发出的谱线。随后英国物理学家埃万斯在实验室中观察了He+的光谱,证实玻尔的判断完全正确。
和玻尔提出玻尔模型几乎同一时期,英国物理学家亨利·莫斯莱测定了多种元素的X射线标识谱线,发现它们具有确定的规律性,并得到了经验公式——莫塞莱公式。莫塞莱看到玻尔的论文,立刻发现这个经验公式可以由玻尔模型导出,为玻尔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14年,夫兰克和赫兹进行了用电子轰击汞蒸汽的实验,即夫兰克-赫兹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汞原子内确实存在能量为4.9eV的量子态。1920年代,夫兰克和赫兹又继续改进实验装置,发现了汞原子内部更多的量子态,有力地证实了玻尔模型的正确性。
1932年尤雷(H.C.Urey)观察到了氢的同位素氘的光谱,测量到了氘的里德伯常数,和玻尔模型的预言符合得很好。
局限性
玻尔的原子理论第一次将量子观念引入原子领域,提出了定态和跃迁的概念,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但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原子如氦原子,玻尔理论就无法解释它的光谱现象。这说明玻尔理论还没有完全揭示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它的不足之处在于保留了经典粒子的观念,仍然把电子的运动看做经典力学描述下的轨道运动。
实际上,原子中电子的坐标没有确定的值。因此,我们只能说某时刻电子在某点附近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概率是多少,而不能把电子的运动看做一个具有确定坐标的质点的轨道运动。(测不准原理)
当原子处于不同状态时,电子在各处出现的概率是不一样的。如果用疏密不同的点表示电子在各个位置出现的概率,画出图来,就像云雾一样,可以形象地把它称作电子云(electron cloud)。
氢原子能级图
相关链接:
物理热词
问答
Latest
© 2019-现在 简易物理,让物理教学更简单